2018-05-14 法治時報

參審陪審  為何從不問法官
司法高層  喜歡壟斷權力?


法官在左,高層在右,改革「果實」限定只能往右長!

(法治時報2018-05-14台北報導)司法院長許宗力、秘書長呂太郎為了「反制」民間團體,特別花錢砸銀子買「民調數據」來支撐─「人民喜歡參審制」!

官民之間對「司改主張」嚴重分岐(民要陪審、官要參審)之際,不少法官感到非常納悶,司法高層寧可「花錢砸銀了」去找「民調中心做數據」,為何不直接了當的針對法官「製作一份問卷」,問問全國的法官們?

何不直接問問全國法官們?

多位法官接受採訪時表示,如果真的有問卷,讓他們表達「參審、陪審」的採用意願,他們會很明確的表達,他們希望能採用「陪審制」。

多數法官們,毫不諱言的坦白說出,會有這種想法的最主要原因是:不用負責

不少法官提到,當案件證據不夠齊全時,要對「心證」做成判斷,往往也是法官最痛苦的「抉擇」時刻。

不少重罪案件,事實證據卻是「五比五」,「五分、五分」,若說是不成立(有罪),但卻又是真的有很多構成犯罪的「疑點」,這種「判斷」(心證)責任,全由法官一人扛起,其實,是很大的壓力。

並不是法官想要逃避責任,而是這種「責任」實在並非「單一」(或三個)人類能夠負得起,這往往是天人交戰的「責任」。

因此,如果能由一群公民集體參與見證,並做成決定,則其「責任」在於「多數公民」,而不是「少數專業」法官。

有法官就表示,就像本報經常強調的,「審判,是一個國家的說服工程」,讓人民直接面對檢辯雙方的「攻防」,並加以判斷雙方舉證的「說服力」,這才是真正落實國家的「說服工程」!

如果採用司法高層偏愛的「參審制」,則將來「判斷」出了差錯,參與審判的「國民法官」一定會將責任「轉嫁」給法官,對外強調,在參審過程中,都是法官在誘導,都是法官在說明,我們百姓又不懂,當然都是聽法官的!

而且,這個時候的「國民法官」在推卸責任時,更具「破壞力」,因為他們都是參與審判的當事人,當參與表決的審判者說出自己的親身感受,其他人沒有不相信的道理。

多位法官不解,「司法高層」與「人民團體」對「參審或陪審」已明顯對立,且難分難解,為何司法院不直接問問全國法官的看法?

全國法官只有一千多人,如果只針對刑庭法官,人數更是一半不到,比起民調中心的調查,「份數」更少,更容易統計;且「對象」也更直接,更專業;最重要的是,不必花人民的納稅錢。

這麼簡單容易的事,司法院為何不做?

資深法官解釋司法高層不做的原因,可能有下列幾點:

一,權力不能分享:「司法改革」是一個非常重要的「權柄」,多年來,多少司法官員單單光是靠「喊著」司法改革的「口號」,就能不停升官,不停的擔任行政首長職位,不用辦案,卻能享盡權貴光環。

因此,有關「司法改革」的所有作業,一定不能讓太多人參與,一定只能讓少數親信參與,如果「副手」(或副秘書長)不是自己親信,就要明白告訴他,他只是負責事務的「事務官」,他不能參與政策,他不是政務官。

只有「壟斷」這些資訊與決策,才能繼續享有「司法改革」的高層權力與好處!

因此,「直接」對法官發出問卷,讓法官表達看法與意願,等於是拱手讓出「決策與資訊」的「壟斷權力」。

需知,多年來好不容易才建立起來的「權力壟斷」,只要釋放出一小部份「權力」,「權力長城」(或堤防)就會開始出現「缺口」,萬一,這種釋放權力的模式「可行」,以後會有很多事情,都會被要求比照辦理,那就會慢慢變成是:「法官們在擁有」改革的權力;而不是「司法高層」在擁有改革的權力。

這是很可怕的「演進」,只要目前在位的這些司法高層還當家的一天,他們就心知肚明,這是萬萬行不得的事。

二,害怕沒有面子:一旦採用問卷,如果問到的結果,是「沒有過半」的結果,也就是「陪審、參審」勢均力敵,支持的法官各佔一半;或者,過半數法官是支持司法高層的參審制,那可就「還好」。

萬一,問出來的結果,真的是連法官也都「高比例」支持採用「陪審制」,那司法高層的「少數人決策」就會破功,就會丟臉,就會沒有面子!

喜歡在官場當官的「高官」,深知犯錯只要不被查覺,就等於沒有犯錯,但是,一旦犯錯被查覺,以後就會成為把柄,經常被檢討。

這些喜歡當官的官員永遠都不會懂得,人類的進步,不是來自於「不犯錯」,而是來自於犯錯之後,從中得到的「學習與改進」。

司法高層因為滿心只想當官,享受權貴的滋味,因此,問卷調查法官贊成那種制度,對他們而言,是一種具有「穿幫可能性」的「高風險」的行為,當然,萬萬行不得。

三,無知會曝光:採用全國法官問卷調查,等於是每個法官都會收到一份問卷內容,則問卷題目的「擬定」,本身就是一大考驗,必須將問題的「定義」、「政策方向與內容」等等都要說明清楚。

對外調查百姓,問題可以隨便設定,定義模擬兩可,也都無所謂,因為,百姓根本不懂,但是,要對法官提問卷,那可是要對「問題」本身有相當的研究與深入的了解。

可議的是,司法高層因為「派系化」操作,真正有在「唸書作學問」的官員,少之又少。

偏偏,分散在全國各地的法官,有不少法官可是還將「讀書做學問」當成「興趣」的人,因此,一旦對全國法官進行問卷調查,單單那份問卷的「制作」,就會「難倒」司法高層的那些不讀書的官員們。

到時,法官問卷一發出,「法官論壇」馬上一堆被檢視出來「問卷笑話」出現,那豈不是把高層的顏面丟盡?

而以目前司法高層的知識水平來看,這是很有可能會發生的事。 

民進黨全面執政之後的「司法改革」,就目前的進展看來,是不可能會有任何成就或績效的,關鍵在於,民進黨任用的「司法高層」,個個只想保有官場的「權貴享受」,卻從不思考如何站在「人民的感受」去解決問題。

對法官提問卷,只是其中一個「具體而微」的案例罷了。

法官在左,高層在右,改革「果實」限定只能往右長!

法治時報之電腦點閱:
http://www.npo-rwd.org/lawpaper/index.ph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