氣候變遷下的農學市集如何因應? (上)      

文/林宜璇  圖/新竹縣十三好市集協會

去年台灣出現少見的炎熱,特別在台北創了建城200年來的高溫紀錄。而大多在戶外舉辦的農學市集,該如何因應氣候暖化?同時在臺灣發展超過10年的農學市集,除了氣候,又有哪些因社會環境變遷出現的新挑戰與變化?

這都是在第九屆全國農學市集研討會觀察中,值得我們好好探討和因應的!

2017年11月26、27兩天,由新竹十三好市集主辦,香山綠市集、竹蜻蜓綠市集和水花園市集協辦的「第九屆全國農學市集研討會」,台灣各地超過30個市集參與,還有大陸香港市集六個單位來交流,現場100多位夥伴,在竹北新瓦屋客家文化保存區集會堂熱烈研討。

《中標》來自各地的市集朋友齊聚一堂

這次研討會有四大主題,分別從營運的創新、行銷的創新、農業的創新、在地耕耘與社會責任,透過研討相聚,讓各地市集夥伴互相學習討論,交換經驗,並進一步串連與行動,一起面對極端氣候帶來的衝擊與因應。

研討會第一天早上是相見歡,每個市集上台簡報幾分鐘並交換禮物,其中來自西安農夫市集武志娟帶來了一串特殊的項鍊,是千年棗子與14個小動物造型的項鍊。此外,除了眾所熟知的合樸、興大、竹蜻蜓、彎腰、水花園、田裡有腳印、雲林三小、花蓮好事集、台東2626外;最新創立的市集也積極參與,例如台東089市集、台中小森市集,由檢驗單位成立的「堂庭友善市集」等等。

這次研討議題的內容具有時代性,講者對談的安排具有代表性,議題的順序起承轉合到最後的保種,還有現場布置與提供的在地餐飲,在在看到主辦單位的用心。而這次也建立了農學市集研討會的承辦模式,之前是單一市集承接努力,這次是上下屆連接共同成長,做了一次完整的示範。

圖說:在地特色的飲食

圖說:大陸香港等六位夥伴來參加市集研討會                                                                                  圖說:廣州城鄉匯夥伴簡短自我介紹,手上是他們的棉布袋

從「加護病房農業」到「有機農法作為」是努力目標

開幕演講邀請了種子專家台大郭華仁教授,解析「極端氣候下台灣農業與市集的挑戰」,郭教授援引資料豐富,從氣候變遷與農法的調適去看用設施改善環境、生產制度重新擬定、現有作物品種改進、新作物引進開發四個方面說明氣候變遷的方向性,且強調必須放棄慣行農法的思維,台灣農藥化肥對土地的傷害,現行農業是「加護病房農業」,他主張以有機農法作為典範轉移的努力目標。

針對有機農業促進法,目前五個版本,行政院版、蕭美琴委員版、陳亭妃委員版、蔡培慧委員版、吳焜裕委員版,各版本都需要大眾關心與了解。也認為現階段台灣有機轉型的關鍵,需從三方面考量,政策與預算轉型、生產與消費並重,特別是消費端的教育、政府跨部會與跨局處的溝通協調與整合。

而美國「食物券」制度的設計、加州推出「耆老農夫市集營養計畫」,這些制度推動有機市集的活絡方式,都值得台灣參考。

圖說:郭華仁老師的分享

市集營運創新:善用資源異業結盟、真食呈現APP、農民直銷站

營運創新部分,有的針對市集體質改造,像花蓮好事集;有的使用現代科技制定高標準追溯軟體,合樸市集;而黃仲杰則善用網站平台成立農夫市集地圖,並強調結合類似日本的直銷站制度。

市集或多或少面臨招商困難、小農出席不定、物產不穩定、出席率低落,甚至負債的困境,這些市集現況,體質改造是個大工程。時尚出身,自稱是穿著PRADA的農夫黃彥儒臨危授命,花兩年時間轉虧為盈,他運用自己的人脈,請好友、跨界單位免費協助市集翻身。

黃彥儒與廣告公司合作,設計市集海報、與學校熱舞社合作演出,與街頭藝人合作長期展演。並透過市集餐桌,與花蓮知名餐廳銘師父攜手,將市集食材,透過主廚巧思,呈現出飯店水準,讓小農看到自己的食材原來有這樣價值。而他自己則每天絞盡腦汁上臉書PO文,種種努力將消費者找回來。

合樸市集的陳孟凱是電機博士,他以專業背景,設計課程鼓勵農友上課提高視野,這三年並開發APP,從「食話食說」到「真食呈現」,用智慧型手機就可以做紀錄,他希望市集夥伴努力使用這些APP,自我檢查控管點與程序,也藉此提升市集產品的自我把關的公信制度。目前這兩款APP都限於Android系統。

合樸市集長期經營志工社群,衍伸出的「樹合苑」,其綠建築與樸門設計概念,吸引許多關注。而近期台中第六市場的經營策略,成功結合傳統市場與農學市集的優點,合樸市集的理念與引薦功不可沒。

長期關心農學市集,並以此為題做研究的黃仲杰,是一位優秀的公家主管。他除了回顧這10年市集的變化與消長,從草創期、成長期到成熟期,到瓶頸期。他提出在日本觀摩的心得,市集可朝其他營運方向經營。一個是農產直營所,由小農直接送到站所,並自己貼標上架。目前台灣有14個這樣的直銷所。另外,「新北小農鮮舖」,提升原先農會超市的方式,也值得參考。

市集行銷創新

跨界撞擊 / 市集、通路、電商、社群與共同購買的可能

晚間大家繼續未完帝題,四位與談者的內容,引起大家許多討論與火花。

水花園市集林柏虎兼主持人、興大有機農夫市集經理楊文仁、樂菲有機超市總經理溥聲鳴、好食機創辦人謝昇佑,厚生電商,四位代表從市集、通路、共同購買與電商不同角度看市集營運與行銷。

這場談論內容,除了各自說明介紹,因不同觀點對市集的理解,也激發大家的回應。其中通路代表蒲聲鳴表示,有機不等於「小」農,也不等於悲情,必須回歸支持「好」農;他也提出另一種思考,全台灣少噴一半的農藥,比3%的有機農業對環境保護更直接。而興大農夫市集楊文仁,從澳洲打工回來發現到,這兩年台灣農學市集變化快又多,無論消費者、攤主、活動規劃甚至還考慮宅配與開店舖,市集正尋找新的出路;針對小農在市集與通路的選擇,楊文仁表示「如果小農有合適的通路商,我會鼓勵他去通路」。

而論及本質,興大市集將以食農教育作為重心來經營。以社會學角度談小農經濟的謝昇佑,有社運背景,也曾在主婦聯盟服務,他希望從既有困境找出另類的農業通路,而跨界結盟是超越同溫層必經之路。

人在國外的「直接跟農夫買」透過書面表示,電商管道不似外界想像得好,即使有15%到20%的成長率,但成本高、淨利低,且從2015年社群網站盛行後,台灣的農業電商也重新洗牌了。

農夫市集還有未來嗎?

這是大家最關心的,而大家同心聲是,消費者的語言需要解碼與轉譯,農學市集必須重新認識不同的消費群族需求與語言,而市集的效率、管理機制,以及核心價值的確立,都是需要好好沉澱整理與再出發。

圖說:小組討論,發言者是竹蜻蜓綠市集蘇至弘

圖說:小組討論中,圖左是水花園市集黃俊誠,圖右是香港社區夥伴陳宇輝

圖說:客家味的布置

如果你喜歡這篇文章或者學到新的東西,請別忘記與他人分享,以便他們有機會享受這個免費的信息。

heart我們需要您的支持!
“有機誌”雜誌是自2006年創刊發行,我們需要您的支持,一個100%的友善社會獨立媒體!我們認為,有機生活是我們地球共同文化遺產的一部分,與自然和諧共處,需要用心經營,以滿足現在和未來糧食安全需求。我們透過紀錄故事,教育和宣傳我們的使命。請訂閱我們的網站(www.organic-magazine.com)儲值點數線上版本會員,一起加入我們!請點擊 我要訂購雜誌

推薦有機誌App給大家 下載網址:http://www.altruistictech.org/apps/organic-magazine/inde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