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災難中攜手共進——茶山農糧產銷班

安啟信班長堅定的信仰讓土地重返豐收富饒

文圖/amanda

「茶山農糧產銷班」位於阿里山鄒族部落茶山村,這裡是當年八八水災重災區之一。茶山農糧產銷班的成立,帶領了當地原住民走出了災難的創傷,其中的領導者安啟信班長,以及協力者美門關懷服務協會劉南英理事長,更是產銷班中的靈魂人物。

這次有幸與他們進行訪談,親耳聽見他們娓娓道來的艱辛困難,實在令人深受感動!

天災危機,卻是回到土地的轉機

安啟信回憶著過去,告訴我們說,他之前的職業並非從農,而是一位工匠。

雖然自己有種植一些自家食用的作物,但是一直到八八水災之前,從沒想過自己會真的走向農業。但是在這之前,機緣巧合之下結識了一位醫師娘,她向安班長要了一些班長自家隨便種種、葉上有坑洞的菜,這讓班長非常震驚,為什麼這位來自村外的有錢人會要這種不漂亮的菜。醫師娘告訴安班長,「要拿這些菜,是因為怕死,人沒有健康的身體,有錢也沒有用!」班長說,這時他才意識到,農民其實有一個很大的責任,就是要種出不會讓人擔心的食材來源,這成為引導他日後堅持從事有機農作的契機。

直到發生了八八風災,土地荒廢、道路中斷、遊客斷絕、收入停滯,嚴重打擊茶山住民的生活。安啟信說,「那時我感覺自己有一個很強烈的使命,我們這裡的土地都是非常好的,就算是以後沒有遊客了,我們也要想辦法生存啊!」

確實,民以食為天,糧食是人們維繫生活的最基礎條件,於是安班長開始召集同伴,一起努力「回到土地」;健康的糧食更是維繫健康生活的必要因素,當初這來自醫師娘的啟發,在災難的困境之下愈發強烈。而災後重建委員會的建議之下,安班長創立了「茶山農糧產銷班」,帶領一班志同道合的班員,一起為重建茶山人們的生活而努力。

另外,劉南英也告訴我們,茶山這附近的土地,用來做有機也是一種「順便」。主要是因為這附近的很多土地荒廢許久,就水土條件而言,是久經自然的洗滌天然寶地,也不會有鄰田污染的問題。對於投入有機耕作來說,是一個具備先天優良條件的地方。

耳聾的青蛙,反而能夠登上頂峰

然而,安啟信表示,有機耕作確實困難重重,尤其在災後重建的關鍵時刻,有機無法讓大家快速看到巨大成效,確實持續給產銷班、班員們造成不少壓力。就在產銷班成立的第三年,有機耕作的艱辛卻久久不見效益,讓副班長及部分班員開始批評固執於無用的有機耕作,最後離開了產銷班。

有機農作的困難重重又少有起色,加上內訌與外界的批評聲浪,讓安啟信壓力很大,也想過是否應該就此放棄。此時,安啟信的兒子告訴他說,耳聾的青蛙雖有缺陷,但它最後之所以能夠在賽跑中登上頂峰,是因為它是唯一一個不受觀眾的聲音干擾、堅定著只朝向自己所訂立的目標前進。

這讓安班長堅信,儘管在有機耕作上會碰到很多挑戰,但是只要一直很誠心誠意地面對自己的土地,不要有投機、自以為是的聰明、貪婪想法。「傻傻地做就好,就算別人嘲笑,最重要是自己如何看待,」安啟信自嘲地說著,但實際上犯傻的或許才是那些目光短淺的人。

在大自然面前,找出大自然的正解

然而,完全不仰賴農藥肥料的幫忙,加上安班長自身也並非農務專業者,一路以來的失敗多不勝數。安班長說,產銷班成立之後,嘗試了許多種作物。一開始曾嘗試種植紅薏仁,然而紅薏仁是養分豆,以當時的土地條件根本種不起來。也曾經種植過台東改良廠推薦的台東八號小米,但是在收穗時期碰上下雨,果子就都黑掉了。

在這個過程中,安啟信發現,參雜在其中的原生種作物,卻生長得很好。一路以來的摸索,讓安啟信終於知道,作物的種植始終還是要看能夠與當地環境契合,適地適種才是最重要的。因此積極投入原生種的種植,直到現在,有機驗證的耕作總面積將近30公頃,作物品種包括稻米、香糯米、紅糙米、紅糯米、薏仁、小米、苦茶、筍、姜、甘蔗,加工品有手工蔗糖(不加黑糖)、薑糖。

開闢通路,產銷班成功運作的另一關鍵

安啟信表示,在成立產銷班的時候,想到,就算種出了什麼東西,也要能夠賣出去才行。這時他想到的是過去曾經住在茶山的劉南英,幫他賣過一些東西,或許可以補足產銷班對外行銷的不足。於是在幾經商談之下,劉南英也站在她所運行的美門關懷服務協會角度考量,決定到茶山協助安班長,將協助茶山的災後生活修復納入她所屬協會的一個專案,一起築起產銷班的運作。

南英表示,20年前自己還在茶山的時候,有將一些自家種植的農產品賣給主婦聯盟,就建立起了關係。所以後來產銷班成立之後,這層關係也發揮了一定作用,為產銷班的打開了第一條可靠的通路。到現在,主婦聯盟是茶山產銷班的主要通路,像是筍和糖,大概一半的產量都是賣給主婦聯盟的。

除此之外,也因為參加有機樂活展之後,開啟了知名度更讓茶山產銷班接獲了不少的訂單,劉南英表示,「我們目前往來過的通路加起來可能有3、40家,持續往來的有2、30家。」

共同耕作的形態,共生共榮

值得一提的是,茶山農糧產銷班的運作形式其實相當特殊。不同於常見的僅為班員農民代售、集體運銷農產品的產銷班形態。安班長的產銷班是一種共同耕作、共生共榮的運作形式。這背後不是建立在「凡是要求公平」的思維上,而是一種「共榮分享、共生互助」的原住民傳統觀念。

因此產銷班不會因為年輕人和老人的工作效率不同而給他們不同的薪資,而是制定時薪,是出自班員之間的彼此關懷,最終要確保的是班內的大家都能夠維繫自己的生活。

劉南英說,產銷班的共同耕作模式,基本上分為戶外生產工作以及室內包裝行銷工作。生產方面,由班長帶領班員共同規劃,由於產銷班之下的作物很多,班長會根據當天所需工作來分配人手,這就像是僱員的形式。主要是因為,若是班員們幾乎每天都可以工作的話,那麼他們的收入才會穩定。

此外,收成後品質管理、出貨包裝,或者加工處理(碾米篩選、曬筍、烘糖)之後再進行包裝,到庫存盤點、行銷等,這些都是屬於室內的工作。基本上過去都是由南英帶著產銷班的同事一起處理,但是南英也感慨地說,由於自己只是一個參與、協助者,有朝一日還是希望能夠完全交由產銷班內的同事來接手,因為讓茶山居民能夠重新自立才是她一開始回來幫忙的目標。

自製酵素:不是農藥!是解藥!

幾年前開始,安班長透過教會得知了韓國有老師正在從事自然農耕的研究,開始接觸學習之後,發現對作物有極大的幫助。安班長自己使用各種本可食用的自然資材,例如麻竹筍、當歸、大蒜、生薑、甘草、肉桂、各種水果、牛奶等等,經過自然發酵形成酵素或益菌,加以一定比例稀釋之後噴灑在作物上,能夠給作物補充適當的養分。

對應於作物的生長期、結果期、收成期,不同的時期可以使用不同的酵素給予合適的養分補充。像是能夠長得很快的麻竹筍,經由以黑糖為介質、發酵之後,能夠萃取其中的成長素,在作物生長期時噴灑,能夠給予作物促進生長所需的養分。

除了噴灑作物的酵素之外,班長也自製了能夠混和與土壤中、用以改善土壤的微生物。從山上樹木,例如闊葉林,取下其中的菌,加入黑糖、水,攪拌後倒入地坑,讓它發熱再冷卻之後,完成發酵,就能夠使用。

將想要種植的土壤與其混合,加入紅土,再經發酵後,就能夠鋪撒回原本的土地再進行耕種。這個微生物最主要是能夠增加土壤的微量元素,再配合上噴灑於作物的酵素,能夠給作物提供最自然的養分補充。

「做農業的,人心就是最重要的,這全看你怎麼去對待你的產業。」安班長與產銷班的班員們,為了維繫生活而投入農作,更清楚不應該本末倒置、不應該使用危害生活的方式去耕作。對於產銷班的未來有什麼期許?班長反而這樣說:「我在想的就是要怎樣讓更多的人了解,不要再用農藥、要回歸到乾淨的做法。」

對於安班長而言,自己與茶山產銷班的角色,不單只是在默默地貫徹有機理念,而更是需要持續堅持,才能夠作為一個典範,進而影響到其他人,讓他們看見生活、生命的本質,回歸到與自然同在之處。

如果你喜歡這篇文章或者學到新的東西,請別忘記與他人分享,以便他們有機會享受這個免費的信息。

heart我們需要您的支持!
“有機誌”雜誌是自2006年創刊發行,我們需要您的支持,一個100%的友善社會獨立媒體!我們認為,有機生活是我們地球共同文化遺產的一部分,與自然和諧共處,需要用心經營,以滿足現在和未來糧食安全需求。我們透過紀錄故事,教育和宣傳我們的使命。請訂閱我們的網站(www.organic-magazine.com)儲值點數線上版本會員,一起加入我們!請點擊 我要訂購雜誌

推薦有機誌App給大家 下載網址:http://www.altruistictech.org/apps/organic-magazine/inde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