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因決定你的健康飲食的習慣

文/Joe Schwartz 編譯/方秀芬 圖片/by CCO

康乃爾大學(Cornell University)最近發表的一份研究報告指出,一萬年前引進農業後引發的歐洲人飲食變化,發展出有利於現代飲食的遺傳基因適應(genetic adaptation)。

歐洲飲食的改變來自農耕後的人類基因演進

在大約一萬年前即新石器革命(Neolithic Revolution)之前,歐洲人以肉為主食。但自從八千多年前南歐農業出現後,歐洲農民逐漸轉向植物為主的飲食習慣。這項研究發現,這些飲食習慣反映在歐洲人的基因中。計算與人口基因組學副教授和本研究資深作者亞隆·凱南(Alon Keinan)說:「這項研究顯示飲食在人類發展中起著重要作用。」

研究顯示,歐洲農民的素食飲食導致體內等位基因(allele)增加,它能編碼細胞以產生幫助農民代謝植物的酶。由於物競天擇,使得這種基因出現的頻率增加。因此具有這種等位基因的素食農民因此擁有健康的優勢,得以產生更多的後代,並將這種基因變異遺傳下去。

再者,素食農民體內的「脂肪酸去飽和酶1 基因」(FADS1)會產生酶,它在ω-3和ω-6等長鏈多不飽和脂肪酸(LCPUFA)的生物合成中起重要作用。這些LCPUFA對人類大腦正常發育和控制發炎與免疫反應(immune response),至關重要。但由於ω-3和ω-6只存在於動物,因此素食者需要FADS1產生的酶將植物(根、蔬菜和種子)中發現的短鏈脂肪酸生物合成為LCPUFA。

由北到南依賴植物較多

對農耕時代之前古人類進行的DNA分析顯示,以動物飲食為主的歐洲狩獵採集族群不利於植物飲食基因的發展,因此限制了體內FADS1酶的活性,使得他們更適合肉類和海鮮飲食。

研究人員在分析歐洲人等位基因頻率變化後發現,以植物為基礎飲食的他們體內的等位基因頻率下降,一直到了新石器革命後才大幅上升。與此同時,狩獵採集族群體內發現適合動物飲食的等位基因大幅增加,一直到農業時代到來後才又大幅下降。

研究人員還發現,自新石器時代以來,包括現代人口在內,這些等位基因的頻率從北向南移動。所有農民均高度依賴植物性飲食,但南部地區的依賴程度更強,而北歐農民祖先飲用較多牛奶,而且海鮮也是食物的一部份。

基因營養學與健康關聯性的研究

以植物為主的等位基因能調節膽固醇濃度,並且與許多疾病的風險相關,其中包括發炎性大腸疾病(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心血管疾病、關節炎和躁鬱症(bipolar disorder)。

這項研究影響了「營養基因體學」(nutrigenomics)領域的發展。根據該學說,臨床醫生根據某人的溯源檢測,有一天能根據個人的飲食習慣來調整她或他的基因組,以改善健康狀況並預防疾病。

「我想知道不同的人對不同的飲食會出現什麼相異的反應。」該論文的主要作者,同時也是凱南實驗室(Keinan’s lab)博士後研究員葉開雄(Kaixiong Ye)說。未來的研究重點將著重了解基因變異、飲食和健康之間的其他關聯性,以便「在將來依據個人基因提供飲食建議」他補充說。

資料來源:https://www.sciencedaily.com/releases/2017/06/170612153554.htm

如果你喜歡這篇文章或者學到新的東西,請別忘記與他人分享,以便他們有機會享受這個免費的信息。

heart我們需要您的支持!
“有機誌”雜誌是自2006年創刊發行,我們需要您的支持,一個100%的友善社會獨立媒體!我們認為,有機生活是我們地球共同文化遺產的一部分,與自然和諧共處,需要用心經營,以滿足現在和未來糧食安全需求。我們透過紀錄故事,教育和宣傳我們的使命。請訂閱我們的網站(www.organic-magazine.com)儲值點數線上版本會員,一起加入我們!請點擊 我要訂購雜誌

推薦有機誌App給大家 下載網址:http://www.altruistictech.org/apps/organic-magazine/inde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