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培鈞  用天空的院子創造自己的天空

跨域合作展現臺灣軟實力

文 amanda 圖 Tom 、小鎮文創

如果,你有機會在許多媒體已看過天空的院子介紹,那你更需要知道接下來發展的故事!何培鈞所發起的小鎮文創,用「透過自己親身參與,讓鄉鎮更有活力」的精神理念,透過大家共同的參與,讓台灣的鄉鎮,社區,故鄉開始積極蛻變成長的過程,並且在彼此交流參與學習過程中,大家都能成為社會資產的一部分。

不論是親自去實現夢想,或是成為他人的圓夢推手,我們都希望讓鄉鎮在地所發起的夢想接力賽,透過你我熱情參與,而每一場次都能精彩完賽,現在的你,準備好親手改變台灣社會了嗎?

偶遇 天空的院子前身

1979年出生,不是竹山人,卻在竹山一待就11年了。

「當我看到眼前這片廢墟時,腦海的衝擊是難以言喻的震驚。」當時還是一名大學二年級的何培鈞,偶然在南投竹山海拔900公尺的山上,看見這塊佔地900多坪的廢墟。心想台灣一定是在經濟快速發展的過程中忽略了一些非常重要的在地價值。我們的文化,沒有隨著經濟的發展,給予適度的保存,進而失去了這裡經歷了長久時間承載而來的文化之美,心中莫名興起一股重現廢墟當年繁華的願望。

打破教育的束縛  說自己的故事

從醫學管理專業跨域向小鎮文化再造的目標,這個決定確實艱難,面對自己原本看好的醫界人生,選擇一個不知的未來,最重要能承受他人價值觀、堅持自我的「勇氣」。

當得知要放棄原本的專業,投身於竹山無人問津的廢墟時,當年醫學院的老師甚是憂心,懇切的勸說,「行動之前必須經過充分的分析評估」,以免因有勇無謀而落入困境。這句話,讓何培鈞對台灣的教育產生了質疑,「如果當初我真的相信,必須先做了SWOT分析和評估,才來決定我該不該做這件事,今天大家就不會看到這棟天空的院子了。」

要修復一棟廢棄建築,進而再造當地文化,醫學管理的背景無法提供實際所需的相應技能。為此,還在讀大學的何培鈞,在這樣一個目標下,不再只是因為畢業學分而去修課,開始自主尋找修復建築、文化所需的知識和課程;用剩下的時間跨系、跨校去學習。大三、大四兩年,何培鈞努力涉獵了建築、休閒管理、園藝、廚藝、水電、經營管理等課程,這些知識的累積,對於後來所成就的一切,是必需的養份。

第16次的相遇,千里馬終遇伯樂

大學畢業、服完兵役的何培鈞一刻不等的開始了自己的修復計劃。找到了從小夢想做建築師,但卻在家族安排下唸了醫學系的堂哥一起築夢,跟向醫院請假一年的住院醫生一起完成這個遠大夢想。

接著籌錢,是何培鈞面臨人生又一個艱難任務。當年的竹山山上,沒有任何的旅遊景點,交通不便、人煙罕至,而何培鈞拿著一份要在這樣的地方開發廢墟的計劃書,到各家銀行申貸款融資。不意外的他一路走來碰到的釘子可想而見。

一直到他拜訪的第16家,南投合作金庫分行,一位50幾歲快退休的經理,終於跟著他到了竹山山上,看著這塊需要用力想像才能看得出它魅力所在的廢墟。這位經理提出了他的問題。

「我們剛剛從山下一路來到山上,一台車都沒有遇到過,這樣的地方你要怎麼經營?」何培鈞回答,「有些市場不是要看到了才能進場,這往往都太慢了輪不到你,更何況市場本來就是從無到有的,不是有了分析評估數字才能決定成功,而是我應該能夠怎麼做?什麼樣的資源可以幫到我?」

何培鈞這一番話,打動老經理思考要如何成就眼前這個有夢想的年輕人。他在何培鈞身上看到了「可能」的力量,而將希望和資本,一併交給了這位年輕人。

心靈活對話安撫壓力

何培鈞在這家銀行,籌借了1500萬的資本,開始投入了天空的院子修復計劃。當天空的院子終於復建完成,原本以為度過難關,卻只是問題的開始。

天空的院子初期經營,確實一如眾人所料,在荒山野嶺中的民宿,就算裝修再漂亮,也無法吸引人們不遠千里而來。面對著第一個月8000元的營業數字,根本無力償還每個月六萬的銀行債務。

想起了當初在大學自主學習的過程中,接觸到的一堂管理學院課程所談論的,「當來到了經營的十字路口時,盡可能回到營運的現場,去找跟營運有關的數字,只有越來越多的營運數字,才能夠讓你在混亂的策略裡,限縮出比較精準的策略。」

所以危機也是轉機,人在面臨困境時要能找出解決問題的方法。何培鈞開始計算,如果一個月要償還6萬塊的貸款,而一次民宿的客滿可以賺到3萬,那一個月只要能夠達到2次客滿的經營就好;一次客滿表示出租出了民宿內的6個房間,那兩次客滿就是出租了12個房間。他發現,只要一個月能夠租出12個房間,至少能夠償還貸款。

轉念和行動 扭轉劣勢

「每個月6萬塊債務」,比較起「每個月出租12間房」,同樣的問題本質,不同的問題意識,就有截然不同的壓力和動力。

整個關鍵的思考邏輯,只用了一個非常簡單的方法,就只是加減乘除而已,諷刺的是我們還學會怎麼開根號。為什麼一個國小學生就會解的12個房間的題目,居然在成人真實的創業過程中那麼難以被應用。所以我們的學和用,拆開太久了,孩子在教室裡對所學完全沒有信心,就是因為完全不知道出了社會要怎麼去應用自己的知識,不知道自己的知識實踐在生活困難中是有力量的,不相信教室裡面教他的東西。

何培鈞開始努力跑業務,親自到附近許多家公司企業,介紹自己的民宿,邀請他們到天空的院子來辦員工旅行。白天跑業務,晚上就利用網路做免費的行銷和推廣。另外,他更親自寫信不用打字的顯真誠,給全台灣縣市政府的文化局局長。

在這樣的努力下,終於吸引了南投文化局局長,不僅親自前來訪,更包下整棟民宿,也帶來了天空的院子的貴客——加拿大籍音樂家馬修連恩。

馬修連恩親自到訪後,對於何培鈞的文化理想、天空的院子的經營理念和環境氛圍,深受感動。為此,當時他為天空的院子以及何培鈞獻上一場即興演奏,更在唱片公司的合作下,為天空的院子做了一張同名專輯。這張專輯,承載著天空的院子和何培鈞一路以來的艱辛與堅持,入圍當年的金曲獎,更領著這棟民宿從隱藏的竹山山林深處,來到了各大媒體平台上,美好且堅定地展示在眾人面前。

逐漸壯大的企業規模,逐漸崩毀的竹山家園

天空的院子經營成效步步攀升,何培鈞的企業理想也得以擴展,且納入了不少志趣相投的夥伴。天空的院子經營,帶動當地的人潮、錢潮,吸引了政府的注意,而開始在竹山投入資源。

然而,當一切看似風生水起時,何培鈞卻發現,竹山鎮上的居民人數,從早期的8萬人,竟下降至5萬人。面對竹山鎮下降的居民人數,讓何培鈞再度陷入反思,為何竹山人選擇離開家鄉?何培鈞認為,最大的問題在於傳統旅遊產業的經營手段,吸引了大批的外來干擾壟斷,最終破壞了當地文化、趕跑了居民。

政府用觀光產業振興地方鄉鎮農村,給予經費挹注最關鍵的指標就是人潮和錢潮。台灣這幾十年,每個商圈鬧街、觀光景區、農區,裡面所有的商業所產生出來的人潮,都和當地沒有直接關係,大家可以發現旅遊區的產品幾乎都是從外地批來、再賣給外地的遊客,成本低但效益和利潤最大。

而地方政府看到這麼多外地的遊客進來,預算就以外地的遊客去做思考分配,遊客太多就蓋個停車場、路燈、公廁,都是以遊客為對象,但是「發展」這兩個字是要以住在這裡的人未來的需求去做規劃的。居民不僅賺不到錢,地方政府的預算也輪不到他,短期熱絡的現象造成他們的房價開始飆升,不假思索,乾脆租給人賣給人自己就搬走了。每個地方發展起來,當地的人就不見了,外地人就進去了,全台都被這個邏輯擊破無一倖免。

該檢討的國家觀光政策

何培鈞很沉痛的指出,就是因為這種流於形式的做法,台灣各地賣的東西越來越像,夜市老街,到處都有擂茶、鳳梨酥,到處吊橋。越來越像,是因為這個最快,只要批貨成本最低,最短時間最大利潤,政府就要這個績效,這些對於地方來說,都是表面的虛幻數字。大量的遊客衝進來,對居民造成的生活困擾,居民要承受所有一切。

何培鈞從自身的企業作起,呼應理念的調整。他停止了對於竹山發展沒有幫助的企業單位,保留了天空的院子,因為透過住宿產業的提供,才能夠將外來人士更長時間留在竹山,得以對竹山的文化、生活有更深入的學習和了解。

但他也進行了經營結構調整。「我開始用竹山的竹炭做手工皂、用竹編修補壞掉的燈,用竹山百年鐵店打的鑰匙圈當紀念品,用竹山百年老店81歲的老奶奶縫製的床單被單,院子裡面有很多小物和用品都是從竹山鎮上生產之後進駐到民宿讓客人使用的。」

新形態的合作團隊展現臺灣軟實力

四年前,成立的小鎮文創竹山光點聚落,讓想回鄉的年輕人提案,他們都知道其實沒計劃沒錢,但是透過時間考驗,看看是不是認真、真正能夠做一些有趣的事情。三年前就出現了這間「竹巢」教室,這是人家不要的倉庫,也是小鎮文創民間版的育成中心。

何培鈞邀請雲林科技大學張文山老師合作建構竹巢教室,讓需要發展或創業的外地人,到這裡一起來發展創業,三年前開始推動沒有停過,每個月最後一個禮拜五晚上7點到10點,一個月一場3個小時,只要是想到竹山來創業的,提出創業計劃,上台分享時,注意一個原則,產品和服務都要和當地連接。

這樣的發展是非常有力量的,而對下一代應嚴格教育,讓學生有嚴謹態度,和業界合作再次翻轉臺灣軟實力!

年輕有夢無限可能

在這裡,何培鈞為年輕人圓夢上演了一齣逆轉勝的戲碼,但是不能滿足何培鈞滿腦子無限想法的創意,同時即使是遠在竹山這個小鎮,已接受無數榮耀黃袍加身洗禮,但,走出去更是這個創意團隊加快腳步的動力,因為看到更多文化需要保存的時間壓力。

在對岸湖南常德有個城鎮,原本要蓋飯店,但去年領導派隊來參訪,回去之後說飯店不蓋了,邀請小鎮文創團隊發展「桃花源光點區」,將湖南刺繡轉化為圖騰,光點區價值行銷後,花了一年多時間,在21公頃最精華的區域, 80幾棟不同年代的民宅全部修復,而離開的居民重新受教育再回來。

何培均的夢想再次遠航,期許社區營造的西進元年,台灣的這種價值觀,在華人輸出。小鎮文創帶著夢想往下一個桃花源走去!

如果你喜歡這篇文章或者學到新的東西,請別忘記與他人分享,以便他們有機會享受這個免費的信息。

heart我們需要您的支持!
“有機誌”雜誌是自2006年創刊發行,我們需要您的支持,一個100%的友善社會獨立媒體!我們認為,有機生活是我們地球共同文化遺產的一部分,與自然和諧共處,需要用心經營,以滿足現在和未來糧食安全需求。我們透過紀錄故事,教育和宣傳我們的使命。請訂閱我們的網站(www.organic-magazine.com)儲值點數線上版本會員,一起加入我們!請點擊 我要訂購雜誌

推薦有機誌App給大家 下載網址:http://www.altruistictech.org/apps/organic-magazine/inde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