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10-02 法治時報

邱太三 負評最多  好評最少
為何他會是 這般評價?

(法治時報2017-10-02台北報導)

9/12電視媒體報導:

「好評最低/負評最高:法務部部長 邱太三在留任的內閣人員中,負評第一名的部長或許大家並不會很意外,就是總走在網路潮流上的法務部邱太三部長了。」。

從同性婚姻釋憲辯論時的「考考妣妣」引發社群網路的集體反彈,稱他為「妣考邱」部長、千年部長等,到同樣也是爭議不斷的司改議題,被其他成員投書媒體批評等,以及新政府上台以來,雖然有40多名判決定讞的死刑犯,但卻從沒有執行過死刑,也引發部分人士質疑,可以說是「被罵最慘」的部會首長,就連「好評影響力」也在所有人中墊底。

媒體以《KEYPO大數據關鍵引擎》觀測網友意見,整理出百大口碑賴揆內閣,近半年來(2017/03/16~2017/09/11)誰是留任內閣中討論度高、好感度也高,或者是「網路負評最多」,或是早已在網路上擁有超高「網路聲量」的風雲人物!

結果,很不幸地是,去年(2016)蔡英文執政之初,宣佈林全擔任行政院長之後,「第一個」率先宣佈的內閣閣員人選,就是法務部長邱太三。

照理,「最先公佈」的人選,應該就是「最佳的口袋人選」,也應該就是執政黨裡面「最有把握」能好好秉持執政黨理念,落實施政理念的政治人物,同時,也是「最能領導」國家走向法治國強盛之途的閣員。

誰也沒有想到,根據網路評價,邱太三卻得到非常悽慘的數字;他是所有內閣成員之中,好評最低,同時,也是負評最多的一位閣員。

邱太三部長的表現,會讓國人聯想,蔡英文之所以率先公佈邱太三當法務部長,並不是因為理念與信念,而是因為邱太三和蔡英文最為親密,最為貼身信賴,最有私交的一位,純粹是循私的考慮,並不是國家建設或是政府改革的考量。

如今,賴清德上台,內閣幾乎是「完全不動」;所謂的「內閣改組」根本是賴清德一個人在「改組」;因此,政壇人士預料,最慢明年春節前後,應該會有一波「真正」的內閣改組。

因此「真正」的內閣改組啟動,法界人士最為關心的,當然就是法務部長是否異動?

法務部長的施政表現好壞,是百姓在關心,但「檢察官們」關心的不是部長的施政表現好壞,而是部長的「人脈」所在,部長的「人脈」所在,往往才是決定檢方的人事升遷與調動之關鍵。

立場不同,關心的重點當然不同。

其實,與其關心邱太三部長的未來去留,倒不如先來了解,為何他上任至今,也已經一年多了,為何他的網路負評會是閣員之中,最多的一位,同時,他的好評也是最少的一位?

根據司法體系的官員透露和了解,邱太三的「問題」大概有下列幾個原因:

第一,沒進入狀況:

根據許多司法界的官員,以及和邱太三部長有直接接觸過的人士都有這種感覺,邱太三部長對於法務部的了解,似乎很沒有進入狀況!

雖然,他曾經擔任過檢察官,但那已經是一、二十年前的事了,再說,他也只有檢察官的經驗,他並沒有法務部的行政經驗,就像他重用的陳瑞仁檢察官,也是一樣,完全沒有部會經驗。

何況,這些年來,不只有檢察官的生態變化很大,就是刑事訴訟法的修法,也已經修改了許多。

但是,邱太三似乎還是停留在以往他擔任檢察官的歲月之經驗,不能了解或是掌控真正的司法生態與人事變遷。

所以,很多事情的判斷,他都還是用他以前的經驗,因此,完全無法精準掌握法務體系的真實戰力與施政重點。

許多治安事件或是法治問題,邱太三常常像個隱形人,看不到他的出面反應或是表態打擊。

此外,還有幕僚私下透露,羅瑩雪也是「律師」轉任「法務部長」,但很多事情的處理,都比邱太三當部長好很多,也很進入狀況。

幕僚形容,羅瑩雪部長看公文的時候,會很仔細看,看到不懂,或是不贊同的,她會直接找幕僚前往說明,因此,幕僚人員就有機會直接向部長當面說明完整。

羅部長的處理方式是:她如果聽得懂,也能認同,她會立刻批決,不再拖拉,如果她不能接受或是不贊同,幕僚人員也知道那必須依部長意思修改。

但是,邱部長完全不是這樣處理。

他會先將公文交給他帶來的機要人員過目,由機要人員先行審核,問題是,「法務業務」牽涉到的都是專業內容,這些機要常常看不懂,因此,幕僚人員就要先行解釋一次,常常是解釋完了,機要還是「有聽」但真的還是「不太懂」。

所以,最後還是要再跟部長解釋一次,但因為機要人員已經一知半解的說明一次,部長常常愈聽愈迷糊,於是,一個簡單的公文或決策,常常就會像進入轉盤似的,轉動半天,還是沒有進度。

第二,心胸不開闊:

法務部流傳一個笑話,邱太三當部長以後,所有的人都被「邊緣化」,除了陳瑞仁以外。

而這個「邊緣化」的笑話焦點,竟是「總長和次長」兩人在比賽。

他倆,那一個被「邊緣化」的比較嚴重?

笑話的來源是說,有一天,有兩位法界官員在聊天,其中一人突然提到,總長顏大和好像被「部長」故意加以「邊緣化」,此際, 另外一個突然很不服氣的反駁道,那是啊!真正嚴重邊緣化的是政次蔡碧仲啊!

兩人彼此不服,就各舉「實例」以證明之。

第一人說,顏大和身為總長,且是前特偵組的指揮官,結果,邱太三要廢除特偵組,公文都已經「送到」行政院了,但是,身為特偵組指揮官的「總長」,卻還不知情,請問,這樣還不夠邊緣化嗎?

天底下,那有將軍帶兵打戰,整個部隊都被自己人殲滅了(用公文報請解散報廢了),將軍卻自己還不知情的?

如果這不是刻意邊緣化,那什麼才是邊緣化?

但第二人一聽,則是不以為然的說,那很有可能只是一個公文的處理情況之不小心,雖然,部長這樣處理是很不對,但還是不能排除是有疏忽的可能性。

但是,政次蔡碧仲的情形就完全不一樣。(明天待續)

法治時報之電腦點閱:
http://www.npo-rwd.org/lawpaper/index.ph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