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地人支持型農業--CSA

文 Amanda 編輯部整理  圖 編輯部

剛開始做有機產業推廣時,曾想過該用什麼方法告訴讀者,有機到底是什麼?想起十幾年前做廣告時曾和團隊發想過一則米的廣告創意,背景是稻田但是老農卻面對觀眾深深一鞠躬,緩緩開口說道:感謝大家吃我種的米,我會更努力種出好吃的米給大家!

當時和創意討論時,就對這個創意提出不同的反向思考大大贊賞,是的,一直以來我們總將農友塑造成悲情需要救助的對象,但是卻忘了「消費」才是最大的支持,因此感謝消費者願意購買是最好的鼓勵,那麼把農產品種好就是農夫的承諾。

當有機農業讓大家意識到,環境生態永續的口號可以透過有機種植而落實時,有機農業不再如此遙遠,有機農產品的價格也不再高不可攀,而透過社區支持的方式,讓附近的三、五小農農場得以生存和持續耕種,又何止是小小改變世界的心願得以回報?

有福同享 有難同當的CSA

社區支持型農業(Community Supported Agricul­ture, CSA)是一種農民與消費者共享風險與農耕成果的合作夥伴關係。

這個相當簡單且貼切的定義,使得CSA從原始模式發展出各種類型的變異組織。雖然原則相似,但世界各地的CSA農場與支持性團體運行模式卻迥然不同。這些差異主要源自於每個組織所在國家或地區的社會、農業和經濟特殊性。

然而,第一屆國際CSA研討會(CSA Symposium)結論指出,不同CSA運動的共同基礎不外乎包括下列4個基本原則:

合作關係

合作關係是CSA的基礎,其通常以每個消費者與生產者之間締結的個別合約予以制式化,其特點為長期供給彼此(金錢與食物)的相互承諾,跨越了任何單一交換行為。此合約,無論口頭或書面,有效期限為數月、一季或一年。

在地化

CSA是積極經濟再地化(relocalising)的一部分。但是,CSA運動在地化並不侷限於地理意義。其概念是指當地生產者應完美地融入所在的周邊地區:他們的工作應有益於提供支持的社區。

團結

CSA是基於生產者和支持團體之間的團結,這意味著:健康生產的風險與利益共享,其符合季節的自然節奏、尊重環境、自然和文化遺產與健康。預付合理價格,使農民及其家庭得以維持農場運作並尊嚴地生活。

生產者/消費者串聯

人與人的直接接觸與信任,沒有中介機構或階層制度。  

 CSA的好處

對社區的好處

費者受益於可知來源所提供的新鮮食品,低「食物里程」的環境效益、減少包裝和生態敏感農耕方式以改善動物福利,高就業率、提高在地加工、在地消費,「在地消費」衍生的貨幣再流通以促進在地經濟,教育人們食物的種類及其生產方式與成本,影響當地景觀並鼓勵採取永續性農業

對農民的好處

更穩定的收入,以提高營運規劃並專注於農作,直接銷售給消費者所創造更高且更合理的利潤,提高當地社區的參與度;獲得直接滿足消費者需求的機會,獲得勞動力與未來規劃工作的協助。

風險

農業是個風險性的產業,農民通常必須自行承擔農耕的所有風險。在各國的CSA模式中,消費者有時也會分擔農民的生產風險:

農民的耕種風險

CSA消費者可以提供的協助

歉收(如疾病、氣候)

消費者不論品質好壞收購部份的收成

不穩定的市場--無法銷售農產品

消費者承諾預購農產品,例如每週買6顆雞蛋

不穩定的農產品價格

消費者在一開始就先約定價格

農民的健康狀況不佳,不受勞動法保護

提供病假工資/農民放假時協助農場工作/以合理工資聘請農民種植食物

資本取得性--資本項目損害、多變的信貸條件等

採取農場經營股票、貸款或資金或資產、或饋贈分享等方式協助資本資產

美國CSA先驅 Elizabeth Henderson的理念與台灣

社區支持型農業(CSA)的本質,是一群人與一塊土地或一片區域間的相互承諾,農地餵養人們,而人們支持農地作為回報,並共同承擔內在的風險,與享有潛在產品報酬。是找一群人,挺一群人的運動!--伊麗莎白.韓德森(Elizabeth Henderson,美國全國永續農業運動共同主席)

放棄俄羅斯文學工作,伊麗莎白.韓德森轉而投身有機農業已30餘年,其間協助創立紐約CSA的基能洗山谷有機社區支持型農業(Genesee Valley Organic CSA),目前會員人數高達3百名。

基能洗山谷有機CSA

創立於1988-89冬季,是一個旨在讓所有成員共同參與農場工作、協助分銷,幫助運行CSA的實驗計劃,讓所有成員共同分享工作與食物。

http://www.peaceworkcsa.org/

韓德森表示,美國除了成立約10年的威斯康辛州的麥迪遜地區社區支持型農業網絡、紐約的公平食物(Just Food)、魁北克省的愛克特瑞(Equiterre)等組織外,許多類似網絡也如雨後春筍般湧現。

這些組織會互相協助定價、組織會議和營銷,並提供技術援助。麥迪遜地區社區支持型農業網絡每年都會舉辦CSA集會,帶領8至9百人至各地的CSA採購,並介紹整個概念。愛克特瑞組織提供會員推廣服務,竭力爭取農場成員,從發展初期只有1個CSA會員,10年來已增至82個,今年又有25個加入,堪稱一個非常成功的網絡。

家庭農場的重要

綠色陣線執行長吳東傑曾說,縱然有許多的質疑,但是家庭農場的存在及其價值,仍是不可忽視的,甚至需要更多的鼓勵。

由於全球化、商品化,都市人口的增加,農業再也不是單純的農民農業,農產品也不是單純的農產品;如玉米,可以是人吃的玉米,也可以是畜產的飼料,也是生質能源的材料,糖漿的原料。

面對這樣的產業鏈,強調經濟生產效益時,小規模的家庭農場似乎較難找到生存的空間,這樣的觀點是以所謂business來衡量小農和家庭農場,但從industry來看,則產業鍊是需要更多家庭農場來擔當螺絲釘的角色,而且對於生態系統的無價服務,確實需要家庭農場的存在。

以經濟效益,小規模是家庭農場缺點,但如要改變、創新,家庭農場就比大規模的農場較容易改變。向來以大農場經營為政策導向的台灣農業,值得在2014的國際家庭農場年,看看家庭農場的存在價值。

因應未來衝擊 小規模生產是可考慮的

吳東傑笑談台灣慣行農業是個偏「重藥」、「重肥」,亦即需要很多農藥和肥料,套句台語就是「吃重鹹的農業」,甚至是進口的農業,包括進口70%的糧食。

以農業生產面積規模而言,台灣的農家生產面積約1公頃,是相當符合家庭農場的生產規模。到底1公頃的農地可以養活一家四口嗎?如果全部都是這樣小規模的生產模式可以養活全世界嗎?養活地球嗎?

新興農法爭鳴 知識更需整合

吳東傑談到近些年來,樸門農藝、生物互動的BD(bio-dynamic)農法、秀明自然農法在台灣都有一些基礎和實際的經驗。泰國米之神基金會KKF的Daycha先生,認為有機農產品的價格應該比一般的慣行農法還低,因為有機農法所需要的投入和管理成本會比慣行農法還低、甚至更少。但前提是土壤和對於田間生態系統的掌握。

Daycha先生致力於液肥和選種、留種技術的推廣,就是想打破農業科技技術被學界和專家,甚至企業公司的專利所壟斷,讓農民變成科學家,這樣的精神和目的和越南推行SRI的農民田間學校是一樣的,都希望「farmer as scientist」。

讓農民變成科學家善用科技和數據,不是不可能,但如何整合農業生產的知識系統?農業生產的知識系統有所謂的「生態智慧」,水稻生長過程的生理變化,水稻病蟲害等的自然生態所留下的經驗。這些自然經驗有些是農民生產者熟悉的,有些則是要經由專家的科學儀器和知識紀錄才能彙整的,就有在地知識和專家知識的分別。

台灣CSA之路

「隨著急速的發展,台灣人遺失了農耕傳統與客家農民的農村技能和智慧,但還有一群人正默默重拾傳統。」

為什麼會選擇CSA來取代農民市集?產品價格如何與超市的有機蔬菜競爭?為什麼人們願意從事農場工作?是否僱用工人?工資?如何管理70種農作物?成員距離農場與分配地有多遠?花在設備上費用?對於CSA大家有許多問題要問。

對於台灣的朋友希望能從國際的實際推行經驗上取經,有人給了答案:「臺灣應該要建構的是自己的模式。要多大的規模才能實踐社區支持型農業?只要從你開始就可以。」其實何嘗不是呢?相信唯有依循台灣風土民情所創造的CSA,才能更貼近需求、更永續經營。

如果你喜歡這篇文章或者學到新的東西,請別忘記與他人分享,以便他們有機會享受這個免費的信息。

heart我們需要您的支持!
“有機誌”雜誌是自2006年創刊發行,我們需要您的支持,一個100%的友善社會獨立媒體!我們認為,有機生活是我們地球共同文化遺產的一部分,與自然和諧共處,需要用心經營,以滿足現在和未來糧食安全需求。我們透過紀錄故事,教育和宣傳我們的使命。請訂閱我們的網站(www.organic-magazine.com)儲值點數線上版本會員,一起加入我們!請點擊 我要訂購雜誌

推薦有機誌App給大家 下載網址:http://www.altruistictech.org/apps/organic-magazine/inde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