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種思維開始發酵

找尋另一種過好日子的方式

文/圖 林珮芸

總是想著這樣的問題,如何是真正的幸福?如何可以提升對生活的滿意度?如何擁有更美好的未來?如何讓人相信這一切可以成真? 漸漸地發現,生活是最好的證明,時間會積累成一種珍珠般的質感,一種低調蘊含魅力的深層,層層理理多維角度。

面對自己心理的想望是最大挑戰

生活和生存之間,有明顯的差異,前者有選擇性的搭配組合,如浪潮般起起落落,充滿驚奇與未知,選擇了便看到改變,不一定更好。幸福,不敢說,但勇氣絕對有的。 而生存彷佛是廚房的一顆洋蔥,令人莫名淚流滿面,為了一個簡單的小事,大費周章。撥開洋蔥的外表,一層一層,一下子就看到了盡頭,那麼淺薄,那麼令人心酸。而我們似乎每天都和生存拼搏,為了現實、為著家人、為了說服不了自己的理由。 

其實我們可以過著更好的生活,一刻talks #理想生活#短短時間就吸引了我,峰會討論的維度包括食物安全,有機生活、自主性郊區定居、共用花園等,深掘一種更慢、更有意識、持續性幸福的選擇。力量不大,但只要堅持都可以看到豐碩的成果,招喚著同樣理念的人,一起投入,今天的小眾是明天的大眾,今天的特立獨行將成為未來的絕對主流。至少在有機食物上是這樣的。

張文賀建築師的“三生萬物”家庭農場

講者是三生萬物的自迴圈家庭農場創辦人,也是建築師張文賀,帶著全家人一起實驗,為了找回土壤的生命力,十餘年未使用化肥農藥,多元整合農場的面向,包括民宿、自然教育、種植蔬果、餐廳,對接小農直接為他們銷售。短短時間,一年半農場收支平衡,除了有建築師的專業和精準眼光外,還有市場的迫切需求。張文賀說“從前不敢想像,但是多年以後,一切成為可能,而且未來是現實”。

科普作家孫亞飛

永續農業表面上看起來被田園夢想美好包裝,但其實以另一種角度來說,卻深深仰賴科技工業化的力量。科普作家孫亞飛以草莓為例,說明了有機食品背後的生態價值。不使用化肥農藥僅僅解決原料的問題,但更多倉儲和加工的過程中,才是有機食物的考驗。本質上,“有機”是生產標準,而非安全標準。

工業化之後的生態系統不能脫離人造思維,在這系統中微生物是核心勞動力(非人類),土壤與水是載體,必須嚴密管控氮,磷,鉀,碳的元素守恆。 以草莓為例,若要生產有機草莓,建議十月開始種植,讓自然的激溫差有效滅絕土裡的蟲害,並且提高甜度。若單純以自然農法種植,很難滿足市場的口味和需求。而有機種植所使用的動物糞便,同時增加黴菌風險。未來有機農業必須與科技結合,投入越來越多的技術與人才,當一切要素成熟,有機食物才能成為人人可負擔起的生活必需品。

春播水產總監唐華

春播水產總監唐華,畢生力氣用於研究水產,他以鮭魚為例,分析目前市場上的魚種與生產方式。短短的演說像是一趟鮭魚溯源之旅,從挪威,大西洋,智利到中國,養殖場與消費市場之間,存在許多誤解和資訊不透明。而惡劣的養殖環境造成漁民大量用藥的問題,也因為政府關注而得到解決,傳統常用孔雀石綠造成人類癌症的問題。

隨著國際養殖標準的提升,漁民被迫升級,永續性的養殖方式才會有健康的魚,健康的海洋食物孕育健康的人類。以鮭魚為例,適合高齡與幼兒,吃貨的選擇,決定了海洋的未來。

東方大葉創始人張文穎

因為熱愛森林而買下一片茶園,復育古茶樹,找回茶葉的本真滋味,東方大葉創始人張文穎 。最西南端六大茶山之一的南糯山,那是茶葉的起源地,一片沒有被觸碰過的森林,基於這樣一片特殊的土地,她建立了東方大葉。在分享的過程中,她一再提醒我們,茶葉不是單一的物種,伴隨的是身邊的熱鬧生態系統,蜜蜂,橄欖,山泉水,當地少數民族的文化,高密度擠壓出老茶葉的豐厚深度。以一顆八百年的老樹來說,她有兩種意義,一種是時間的穿越想像,另一種是人的文化回應。時間是大地的禮物,培育一株幼苗得來不易,破壞卻是一夕之間。

 在這片森林裡,張文穎認為自己不是擁有者,反倒是陪伴者和守護者,細心地感受她的迷人和多變面貌,悉心聆聽她的需求和渴望,人類在地球上是渺小的過客,而森林才是地母的主人。從前的工業化思想是,人類文明開發遇見了障礙,就把眼前的石頭搬走,絲毫不考慮其他的條件因素。生態文明提醒我們,有一種和自然共存的生活方式,森林給我們力量,而人類必須以相同方式對待她。

 生在古老環境的茶葉有種野性,若是缺了少數民族哈尼族的參與,也無法成為完整的面貌。傳統生活看待茶葉的方式形成一種文化歷史,如同品一杯好茶,悠長和餘味無窮。聽起來這像是人類的一廂情願浪漫想像,但土地是誠實的,一口茶飲下的背後代表種植的條件:空氣,陽光,水,土壤和愛。

北京有機農夫市集 熊彥清

一群人的力量是如何重建食物社區,消費者力量不可小看,為了找到安心的食材,有一群志工領先成為產地與餐桌之間的橋樑,或者說是彩虹。北京有機農夫市集是由消費者自動發起的民間組織,在市集上,本地從事生態農業的小型農戶,和製作無添加食材的手工作坊,直接向消費者出售自己生產的產品。

透過這樣的方式,促進人與人之間的連結,助力生態小農、消費者和社區一起創造更加公平、健康、永續的生活方式。這其實是一種消費升級的趨勢,當消費者有選擇的能力時,不願意再受到商業企業的左右,人們享受求知的快樂,自煮料理的樂趣,和心愛的人共用食物的時光,或者好好善待自己。這世界已經很無情,滋養自己的方式能不能再溫柔一點。

【美好家園】前主編、刻畫視頻COO

理想的生活,其實更多是一種生活方式,在大都市戰戰兢兢求生存的人們,有更多選擇嗎?至少對蘇燕來說,他是經過一段艱困的學習才找到可以和環境和諧共處的方式。本身是專業編輯,先生是建築師,兩個人有強大的資本能夠怡居到各地,因為女兒的健康,半遷半就搬到京郊順義居住,在那裡接觸了華德福學校,給孩子寬廣的空間奔跑,在大自然學校中學習。父母重新調整生活的節奏,謝絕城市中不必要的社交聚會,大半的時間待在鄉下的小房子,從事勞作並樂此不疲。

蘇燕說“一般人選擇城裡的房子要大,所以將生命時間花費在工作上。到了鄉下,我們選擇一個院子大、屋子小的空間,努力經營成一個富有情趣地方。除了地理空間的改變,時間維度也從此不一樣,為了適應鄉下的步調,刻意關掉電視,提早入眠;避開上下班的峰潮,將時間有效利用,增加生活品質,也兼顧了工作和生活的平衡。

理想的生活,不一定是最好的生活,但卻是讓自己平靜,找到價值的生活方式。選擇生活不選擇生存,美好的滋味,一點一滴品嘗。搬到鄉下不一定保證進入桃花源,一開始和房東的關係不夠信任,房東不時地訪視讓人困擾,然而這一家人耐心包融,一點一滴證明努力的痕跡。和鄰居友善主動問候,移居的生活其實也很挑戰。

密集聽完多位講者的分享,內心感到鼓舞,生活看似一成不變,但其實理想生活的課題正一步步正視自己,問問自己對現在的生活滿意嗎?還能忍耐多久?還能妥協多久?生活是否還有其他選擇?對吃下的食物是否還有其他疑問?關於時間和空間,是否站在自己這邊?理念的範圍太廣泛,不如到戶外的市集選購,看看產品的故事和創辦人的理念,會發現有趣的事情並不少。

關於理想生活,從你閱讀這篇文章時已經開始。

如果你喜歡這篇文章或者學到新的東西,請別忘記與他人分享,以便他們有機會享受這個免費的信息。

heart我們需要您的支持!
“有機誌”雜誌是自2006年創刊發行,我們需要您的支持,一個100%的友善社會獨立媒體!我們認為,有機生活是我們地球共同文化遺產的一部分,與自然和諧共處,需要用心經營,以滿足現在和未來糧食安全需求。我們透過紀錄故事,教育和宣傳我們的使命。請訂閱我們的網站(www.organic-magazine.com)儲值點數線上版本會員,一起加入我們!請點擊 我要訂購雜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