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圖 許志銘
編者:有多事民間總是走在政府前面,原以為的「活化農村」是件困難也無人想做的事,但是,有農友已經一步一腳印的走在回家的路上,何不讓我們都來助一臂之力?
「有機」最近幾年受到消費者的關愛,讓農業有了持續發展的契機,然而除了食品安全外,農村凋零與農地汙染也需要我們一起來關心這深層的問題,同時有機生活也是值得每個人,藉著農產品生產過程融入休閒旅遊、體驗農村文化,透過有機生活,重新檢視工業化生產對人們帶來的傷害,到底農業能否在信任、包容與友善環境的氛圍中,讓台灣趨向樂活生活型態,改變工業化帶來的種種不良因素所帶來的疾病、環境汙染,選擇利他的生活態度讓生態得以重生。
小時候曾在台南鄉下山林間嬉戲,生命中經歷過汽車銷售、園藝工作、當農夫,從90年考上公務員已邁入第17年了,對於農業的熱情始終未曾稍減,服務於公所農業課後轉換跑道至縣政府農業處,再接觸退輔會高山農場的蘋果及茶園田間管理實務,並曾於農改場推廣有機村及地產地銷等相關業務,對於台灣的農產品價格暴漲暴跌、農村與農業快速凋零、農地變成炒作的對象,政府不斷推出各種補助方案卻難以止血,無不憂心。
日劇「拿破崙之村」一劇獲得很多對於農村有所想像的觀眾共鳴,其劇本係改編自「獻米給教宗的男人」,真實描述一位公務員,被指定要改造一個高齡無法耕作而沒落的農村聚落-神子原,喜劇性的創造出故事行銷的契機,從幽浮的發現以及寫信給梵諦岡天主教教宗等,成功打出知名度,也活化了該農村。作者即為該書內容的主角高野誠鮮,他反思農村最大的問題在於農業收入不足以讓人溫飽。的確,農村因此而高齡化,低廉的農產品價格無法創造農業就業誘因,他也說真是對不起大家,因為政府無法提出有效的改善方案。
反觀台灣,經濟利益掛帥的今天,何論加入環境成本呢?經濟部有意讓農地上的違法工廠就地合法,南投縣政府開放了清境農場大量的農舍及民宿營業,再再顯示政府對於農地與農業的危機感不夠,商業利益掛帥的今天,只有犧牲農業最根本的命脈換取短暫利潤,無異是飲鴆止渴啊!
紀錄片看見台灣的導演齊柏林一直是台灣推動環保以及關懷弱勢最具有代表性的人物之一,齊柏林勇於在公務員屆齡退休前離職,追求自己的夢想也喚醒國人珍惜美麗的寶島,花蓮玉里春日部落也因為看見台灣這部紀錄片在稻田中的大腳印,讓國人關注到一個小小部落;織羅部落美麗的農業夢想-「舞米」及葛鬱金復育。可惜他壯志未酬,不幸的空難讓台灣向上提升又少了一份力量;儘管如此,相信台灣各個角落仍有無數為環保與弱勢團體發聲的無名英雄,而我也想在農業貢獻自己的力量,利用假日時間建立農村友善耕作農業,尋找小農互助合作的六級產業模式,加油吧!小農們。
做農很苦很累,但仍然要堅持下去,農業需要實地進入田地才能真實瞭解困境,因此選擇在花蓮靠近太魯閣國家公園的入口處-新城鄉,種植水稻、黃豆、小麥等作物,放棄休息時間甘願做個假日農夫。然而從農最大的困難,在於讓日出而做日落而息成為一種習慣,現代人習慣晚睡晚起,沒有冷氣吹更是坐立不安。
現實是田間工作不僅要忍受風吹日曬雨淋,還要配合作物生長進度,在有限的時間追趕著作物成長,雜糧作物友善耕作中;除草工作便佔了七成的時間,春天的梅雨季節雜草快速的生長,除過草後經過一陣雨便又冒出新生的草,蹲著拔草、跪著拔草或是拿長柄的除草耙一樣會讓人腰痠背痛。除草最好的時間是大太陽的時候,因為可以讓雜草快速乾枯,然而六月的酷暑只能在早晨五點開始工作,及至九點便讓人止不住汗水從全身冒出,防曬裝備讓體溫更是飆高,因此只能中場休息躲太陽去,做農人的辛苦真的無法用短短的文字所能敘述。
天氣的變化對作物的影響也讓農人經常因此睡不著覺,第一年種植黃豆遇到2次颱風,第一次種植小麥便被鳥吃光光,作物埋沒在草堆裏面更是一種常態。花費在照顧作物的時間讓自己想要推廣食農教育與農村社區產業的夢想越來越遠,努力的要找從農的青年組織一個群體似乎也不順利,內心唯一的希望是友善環境的種子要能在新城鄉落地生根。
除了種植作物的困境外,農人們最不擅長的是行銷,也因為行銷須具備經濟規模,小農所生產種類與數量往往礙於土地面積與氣候的局限性,無法持續穩定供貨,因此需要小農們一起合作增加作物多樣性,同時也需要與消費者互動建立社區支持型(CSA)農業模式。
身為一位假日農夫,很幸運的有一群消費者朋友認同跟支持,儘管如此,農產品訂價也是一門學問,如何反應生產成本,特別是包含環境成本是值得探討的問題,而我們合作的農友們選擇以平實的價格,讓更多人願意支持友善環境農業,不過近年來氣候異常的驟雨或風災增加了風險成本,若轉嫁給消費者將讓人卻步,若自行吸收則投資報酬率遙遙無期,實際的操作上也確實虧損連連,從農不一定讓人溫飽啊,一方面慶幸自己不是專職農夫,但一方面也擔心未來誰願意來當農夫呢?
選擇在農村蹲點是人生的一個抉擇,證明自己能實踐理想,也希望能翻轉農村的現況,相對於各式各樣的補助資源,從零開始是如此的艱辛、相形見拙也曠日廢時,然而進入40而不惑之年,對於農業傳承有更多自我期待,細細體會每個田間管理步驟與大自然節奏相呼應,減少對土地與生態的干擾,珍惜每一位在地農業前輩的經驗傳承,諸如種植時間、怎麼灌溉、如何曬黃豆等等問題,也學習包裝、訂價與顧客變成夥伴關係之經營等,儘管手工挑選黃豆讓眼睛跟手都很痠痛,但用心挑出來的豆子都如同自己的小孩般盡力呵護。
藉由銷售農產品認識很多認同的消費者,更是持續下去最大的支持力量,也相信消費者透過支持友善耕作能讓食物生產更符合生態原則,同時營造出好的消費模式。
新城鄉位於太魯閣國家公園與花蓮市之間,台九線公路讓旅人飛速的路過,卻讓擁有美麗太平洋海灣的新城被遺忘,若能透過重新認識土地價值,就能改變大眾化旅遊模式,細細品味這裏的美。
過去的歷史在庶民文化中仍能追尋;有幸認識新城照相館屋主同意無償使用,讓活化老屋有了開端,新城國小棒球隊參與黃豆種植、小學生參與水稻種植活動,種植有機地瓜與紅藜的農友們,也展現他們對有機的堅持,退休老師種植有機玉米養蛋雞已有初步成果,中草藥達人也落腳這裏展開有機中草藥的耕作,荒廢的休耕地也重新與生態連結,多樣性的發展讓生態農業夢想往前邁進一步。
經過討論後產生一個大家都認同的品牌-心誠糧,同時也讓合作夥伴產生共識,開始凝聚大家社區產業的意象。
透過跟遊客的互動,希望能帶給這裏的居民更多信心,讓農村的地景與產業依循里山倡議的模式逐漸開展,縮短學理與實際之間的落差,也希望能讓更多青年來此發展友善耕作農業以及社區產業,種種的努力只為了讓這裏時光能慢一點,讓環境更好一點,營造出有自我特色的幸福村落,雖然距離還很遙遠,但是秉持與雜草共處的精神,相信離成功更近了一步。期待拋磚引玉,如同在地居民接納我一般,希望能吸引各式各樣才能的朋友們前來這裏紮根,讓新城鄉的樂活元素更多元,展現有機的信任、包容與友善環境價值。OLM
如果你喜歡這篇文章或者學到新的東西,請別忘記與他人分享,以便他們有機會享受這個免費的信息。
我們需要您的支持!
“有機誌”雜誌是自2006年創刊發行,我們需要您的支持,一個100%的友善社會獨立媒體!我們認為,有機生活是我們地球共同文化遺產的一部分,與自然和諧共處,需要用心經營,以滿足現在和未來糧食安全需求。我們透過紀錄故事,教育和宣傳我們的使命。請訂閱我們的印刷紙本或網站(www.organic-magazine.com)儲值點數線上版本會員,一起加入我們!請點擊 我要訂購雜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