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7-30 法治時報

司法形象差  陳志龍一語道破
「檢察一體」┼「木桶效應」=民調墊底

(法治時報2017-7-30台北報導)台大法學教授陳志龍,熱心法律教學,並以教學推動司法改革為其職志,雖然已經從學校教職退休,但是,有關台灣法學教育的問題之關心,他從來沒有放下過,7/28他在臉書上貼出一個木桶效應,引來許多人轉貼以及按讚。

陳志龍教授介紹的「木桶效應」,指的是,木桶「短板效應」,它的含意是指:一個木桶到底可以「裝」多少水,不是取決於「圍成」木桶裡的那些木板之中,最長的木板,也不是取決於木板的平均長度。

而是由那一塊最短的木板之長度,在決定整個木桶可以裝多少水?

因為圍成木桶的木板之中,只要有一塊「短板」存在,其他木板的長度就不再重要,再多的水,也是會從最短的那塊木板之高度流失!

陳志龍教授解釋:最短的木板在對最長的木板起著限制和制約作用,(菁英策略,最後變成是「驚膺策略」的道理,在於此。)

陳教授說,強國為什麼必亡的道理,在於木桶效應。為什麼台大的菁英,不敵台灣的弱智,因為弱智決定ㄧ切!

陳志龍教授憂心忡忡的指出:台灣“最短的木板”,在於司法,竟然讓最短的木板,ㄧ直往下短下去。

他還強調,競爭團隊,決定成果,並非是水準最高的那個人,或者全隊的平均水準,而是取決於水準最低的那個人。

陳志龍教授的「短板理論」一提出,法界人士有人馬上附和認同。

法界人士還進一步指出,台灣司法官場的「官官相護文化」,造成只要考上了,就是一輩子當司法官,完全沒有一個「像樣」的淘汰機制,100年「法官法」的立法,表面上強調是要讓司法官員有退場機制,結果反而成了「司法官福利法」,搞得司法官員的福利更加有保障,卻完全看不到真正的退場機制。

也是因為沒有像樣的退場機制,,以致司法官員的辦案素質,充滿「偷懶、鬼混、迷糊、不認真、腦筋不清楚」那些「最短」的木板,且一直佔據著司法官場圍成的整個木桶。
到最後,整個司法形象的「得分」,就是全靠那些最短的木板在形塑!

蔡英文的司法改革會議,已經快到尾聲,可惜的是,國人完全看不到蔡英文親自主持的司改會議,對於司法官員圍成的「司法木桶」,有任何改變那些「短板」的決心或跡象。

法治時報之電腦點閱:
http://www.npo-rwd.org/lawpaper/index.ph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