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亮生命照見愛」生命再學習座談會~有愛人生(一)

■ 王紹玲

【編按】

世事無常、生死難料的人生路,無論是自然壽終還是偶遇不測,至親好友亡故都讓人倍感傷痛難捨。偉大的科學家愛因斯坦說:「愛」是宇宙中最巨大的力量、能療癒這個世界;「愛」無所不能、沒有極限!

如何面對親人臨終的種種與失去親人的悲傷,而自己也能做好死亡準備,讓個人的生活自在踏實,為此,蓮花基金會邀集教育與醫護界專家舉辦了「點亮生命照見愛」─生命再學習座談會,藉由如何陪伴家人臨終、「善終」規畫、「四道」練習等人生大題的專家經驗與提醒,帶領讀者檢視「有生就有死」的人生,回看自己是否已經做好準備!

「點亮生命照見愛」生命再學習座談會
時 間:2016 年8 月7 日(14:00 ~ 16:30)
地 點:誠品敦南視聽室 (B2)
主持人:靳秀麗小姐
來 賓:台大兒童胸腔加護科主任呂立醫師
    台北榮總護理部沈青青督導長
    松山高中教務主任劉桂光老師
    ( 師生家長稱劉桂光老師為
    「光哥」,文中以此稱呼之)
專家蒞會指導:中華點亮生命教育協會陳武雄理事長、南華大學紀潔芳教授、蓮花基金會陳榮基董事長

中國人忌諱死亡,尤其當死別驟臨,無法接受悲痛的事實而冀求奇蹟,是親人不捨的常見表現。佛典中有個廣為流傳的故事:一位婦人嫁給富翁,多年後得償宿願、為富人生下傳遞香火的子嗣,然而她的兒子卻在剛學會走路時即因故去世。 婦人為此悲慟逾恆,抱著兒子的屍首到處請求人家,看能不能救救她的兒子。 眾人認為她癲狂了,但有位智者見她情狀可憐,於是告訴她「你應該去見佛陀,他有你想要的藥,去吧!」她就去請求佛陀給她可以救活兒子的藥。

佛陀知道婦人心思紊亂,便答應救活她的兒子,但要她先到村子裡,去找從未有親人去世的人家要一些芥子來。婦人心想有救活兒子的指望,一下子興奮過頭、沒能仔細思量佛陀話中含意,就挨家挨戶地去問。盡管每戶人家都很樂意幫助她,但她就是找不到一戶從沒有親人去世過的人家。 天色漸漸向晚,婦人於是明白不只她有親人過世,每個人都有此經歷,並且知道死去的人其實比活著的人還多。婦人的態度幡然改變,不再執著於兒子沒有氣息的肉身,了悟佛陀教導她「有生就有死」的生命道理。

「生死無常」、誠如有聚也有散,但趨樂避苦的人性,卻往往到了面對親人臨終、或是自己大限將至,才會被動的有所體悟;然而何不趁著還有時間和機會,及早為親人和自己將來的那一刻做好準備。

座談開始前,陳榮基董事長代表蓮花基金會,感謝眾多關心病人權益的朋友,多年來支持、參與安寧緩和醫療的推動,繼2000 年通過安寧緩和醫療條例、2015 年底再通過「病人自主權利法案」,臨終關懷的推動已開花結果,讓重症末期病人不受無效治療之苦、有生活品質和尊嚴的邁向終點,陳董事長更向社會大眾呼籲:為未雨綢繆之需,每個人都需要了解如何依據該兩法案( 包括簽署DNR) 維護親人以及自己的權益與生命品質。

座談一開始,主持人靳秀麗首先分享不久前罹癌往生的小阿姨事例。兩年前小阿姨檢出已是肺癌轉移的末期,其後在家人全力陪伴下,不留遺憾的完成了病人未竟之願。雖有兩年的準備,然而當病人情況倏忽急轉直下、未久即告不治,還是讓家人在那一刻十分地驚愕和不捨。所幸家人及時把握珍惜、共同營造了一段足以一生珍藏的美好回憶,在世親人可以倚靠存留心底的愛和溫暖,續向未來人生旅程。

究竟該如何在陪伴親人臨終過程中減少錯失?「愛多一點,遺憾就會少一點」首先分享個人故事的光哥( 劉老師)語重心長地說。

面對死亡、愛要及時

十年前,光哥所崇敬的大哥,在人生巔峰的青壯年歲,竟發現罹患了大腸癌。為不辜負家人的期待大哥忍痛治療,光哥也不忍和家人( 尤其父母) 開口溝通不要再為無效治療讓大哥受苦,最終大哥不敵癌症的摧折而撒手人寰。四年前,光哥和家人再次面臨父親罹癌的打擊。為不讓大哥忍痛治療的沉痛教訓反覆上演,光哥和父親、家人早早做成溝通,不勉強父親做無效的治療,讓老人家保有安寧尊嚴的生活品質、不遺憾的生命回憶。

在全家人用愛和關懷填滿老人家的生活斐頁,取代過去父親因缺乏價值感而常有的喟嘆,光哥也著手書寫父親生平,陪伴他一一圓滿心願:回大陸老家修造祖墳、赴香港探視往日戰友…。目睹雙雙鬢髮霜白的父親和老大叔顫抖的四手交握、不發一語,難以描摹的袍澤情誼,讓一旁靜靜陪伴的光哥也為之激動紅潤眼眶。幾個月後,一部與時間賽跑、饒富傳承意味的生命書寫,趕在大地宣告炎熱的端午節、父親辭世前夕,及時送到老人家手中,做為感謝與送別父親的最後禮物。

歷經大哥為家人受治療之苦的教訓,對於如何陪伴家人臨終,光哥提醒病患家屬應多了解並且尊重患者意願和自主權利,給予適當的身、心、靈照顧;諸如「你要加油! 你要堅強!」、「國外的兒女還沒回來,你要撐下去呀!…」這類彷彿鼓勵、打氣的話,對於末期病人只是徒增負擔而已。

隨著年歲漸長,不少人會為越來越多機會碰觸死亡情事而煩心憂慮;但歷經大哥和父親往生的光哥,反而因此更狂熱的投入生命教育的推展,將具備正向、獨立思辨能力的種子撒向兩岸四地。有人好奇地問光哥「你自己是如何看待死亡? 不會害怕嗎?…」似乎早有準備、等著別人提問的光哥回應「日本知名作家村上春樹說「死不是生的對立,是生的一部分存在。 因為有死亡,讓我們懂得把握有限時日,努力去做有意義、有價值的事。像我們家,雖經過大哥和父親的往生,因為有愛、有" 對" 的處理,反而更凝聚了家人情感、彼此的關係更好;真實體會—死亡帶來正向的力量、是生的一部分。對於死亡,我們擔心害怕的可能不是死亡本身,而是擔心臨死前還有很多事沒做、心願未了。」光哥淺白而饒富意味的分享,輝映了西方哲人奧理略的名言「人不應該恐懼死亡,他應恐懼的是從來未曾真正的活過。」

「大哥是英年早逝,對於父親是在較大年紀罹癌,家人是不是比較能夠接受和面對?」

對於一般常見「比照平均餘命的長短」評量生命價值,也是老人家不免興嘆「老而無用」的看法,光哥認為「生命無分老少,任何年齡都有他美好的生存價值!」即使是病人,不論他的年齡長幼、或是病程發展階段,我們都應該維護病人" 好好" 活著的權利。「每個人都值得好好把握生命、活在當下!」熱血教師光哥堅定地說。

轉重輕受、讓愛延續

即使身處困境,還是免不了比較他人光景以定義自己的處境、或做為情緒抒發的出口,這是另一種常見的自我調解。多年從事兒童重症護理的台北榮總護理部督導長沈青青,十年前,因女兒突然罹癌而身兼起病人家屬的角色;過程中,憤怒、自咎、殷盼奇蹟、沮喪…等家屬會有的情緒,一樣也沒少的煎熬著沈青青,一年後,萬般不捨地送走了深愛的孩子。 在陪伴女兒住院期間,沈青青很快就和鄰近病房家屬熟悉。一次,沈青青和一位小病人的母親無意間聊起「誰比較可憐」的話題。

對方有個不到兩歲、長了腦瘤的孩子;沈青青提起自和深愛的女兒已經結緣16 年,但孩子竟突然罹癌而且可能不久人世,無法割捨多年的母女深情,讓她沉重無奈地說「我應該是比較不幸的吧…」。但小病人的母親回應「我覺得你很幸運耶…」和孩子共同擁有16 年美好回憶,對方為沈青青感到慶幸說「我的孩子才一、兩歲,他到現在為止,還沒有喊過我媽媽…」。同是身處困境,很難說是誰的話幫到了誰,但讓沈青青有所啟示的是…經歷白髮送黑髮的至痛,她深刻了解家屬的難過在哪裡;盡管對女兒的殷殷思念從未消減,沈青青希望用過來人的同理和專業,幫助其他的家屬不要比她更辛苦。

做對的選擇︰安寧善終

也曾陪伴父親臨終的台大兒童加護醫學科主任呂立醫師,在身為救治病人的醫師、也是不願父親受無謂之苦的家屬期間,是呂立從事兒童重症醫療20 多年中,少數面對成人患者而角色拉扯的一段深刻經歷。

2003 年,當全世界正籠罩在SARS肆虐的恐慌中,在美國波士頓兒童醫院進修的呂立得知父親罹癌消息,即盡速返台協助父親治療事宜。由於父親初期出現發燒症狀,被收治醫院以疑似SARS 病例隔離、未能盡快進一步檢查。幾個月後SARS 疫情解除,病情被耽延的父親竟確診出已經是大腸癌第四期。

經過一段時日,父親的腫瘤已轉移肺部,面對以新式「單株抗體」治療也無法抑止惡化的病情,呂立掙扎著要以醫師的理性、告知病患後續可能昏迷而插管等急救措施?還是以關愛父親的兒子身份、了解父親的需求和選擇?角色糾結難為,讓長年推動兒童友善醫療、同樣也不忍父親為病辛苦的呂醫師面臨前所未有的難題。經由和向來嚴肅的父親簡短懇談,父親全權信任說:「你是專家,你決定就好…」,在主治醫師協助父親以安寧共照方式療護下,幫助父親平靜地度過幾波病情起伏,最後在睡夢中安詳地離世。回顧陪伴父親的種種,呂立表示能為父親做的實在有限。「但可以讓他在最後沒有受無謂的辛苦、在睡夢中平靜的離開,這是我覺得為他做得最好的事情…」呂立感到安慰的說。

「陪伴家人臨終」,是每個家庭都可能面臨的重要課題。在光哥與呂立醫師陪伴罹癌父親的過程中,及時與臨終親人溝通、傾聽他的心聲,讓臨終者感受家人關懷與尊重的愛,並盡可能協助他完成心願,都是協助臨終者安然放下、圓滿善終的重要因素。